近年来,学校党委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按照“培育为基、重在建设、典型引领、整体推进”的思路,大力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新实践”点燃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近日,在省委教育工委公布的2023—2024年度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案例名单中,我校推荐的4项案例全部入选,其中获评二等次案例2项、三等次案例2项,实现机制创新、活动创新两个类别全覆盖。
一、打造航空特色思政课堂,创建浸润式教育空间
航空运输与工程学院党总支《打造航空特色思政课堂,创建浸润式教育空间》获评机制创新类二等次。
航空运输与工程学院党总支深入挖掘“四史”和航空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建设以“航空科技馆”为主体,以“金城一号大飞机”和“航空模拟舱”为辅的航空报国浸润式教育教学空间。依托场馆建设搭建三个课堂:一是集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展览课堂”;二是融“学习航空史+回顾航空英雄事迹+实践体验”为一体的文化课堂;三是搭建“大飞机上的思政课”理论课堂。构建“航空报国”特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形成“三个一”育人平台,即一个“红领”宣讲团、一个“航空科技月”创新实践活动和一个专业学术科技论坛——“蓝天论坛”。
以“航空科技馆”为主体的航空报国浸润式教育教学空间
以“金城一号大飞机”为辅的教育与实践于一体的“展览课堂”
融“学习航空史+回顾航空英雄事迹+实践体验”为一体的文化课堂
航空报国浸润式教育教学空间建成以来,持续深化内涵建设,用好用活展馆红色资源,创新性地开展了系列教育活动,育人成效彰显。形成“大飞机上的思政课”特色课程思政品牌,获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专题报道和新华网“全国高质量教育发展思政成果优秀案例”;开展的“弘扬航空报国精神,做新时代有为青年”党日活动,获评“江苏省高校最佳党日活动”;2023年11月,航空报国浸润式教育教学空间挂牌江苏省航空教育基地,同年12月,同南京市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共建历史文化育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向校内外开展的爱国主义和航空科普系列教育活动,先后被现代快报、南京晨报、紫金山新闻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电视台CETV-1以《立足专业特色优势,打造大飞机上的网红思政课》为题报道我校聚焦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历史文化育人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共建基地
打造“两弹一星”精神志愿宣讲团
二、源头赋能——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阶梯式培养模式
国际商学院党总支《源头赋能—民办高校学生党员的阶梯式培养模式》获评机制创新类三等次。
国际商学院党总支聚焦源头赋能,将学生党员培养向培养链条前端延伸,找准党内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全方位加强党员入党前、入党中、入党后的教育管理,形成培养模式的“四个阶梯”:一是入学启蒙,播种红色火种。统一开展大一新生入党启蒙教育,实现百分百全覆盖,激发学生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
启蒙教育
二是实践淬炼,提升服务意识。制定入党积极分子50小时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制作志愿服务记录手册,定期记录服务时长与表现,将志愿服务成效纳入考察体系。
志愿服务
三是理论筑基,筑牢信仰之基。面向发展对象,开展“青年友话说”专题讨论,以“朋友式”对话打破传统说教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入党初心。
“青年友话说”
四是示范引领,发挥先锋作用。通过学生党员宿舍挂牌、“争做第一排”等活动,发挥学生党员在宿舍文化建设、学风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增强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生党员宿舍挂牌
学生党员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构建,实现了“早引导、早培养、早发挥作用”,彰显了四个方面的成效。一是思想引领成效显著。大一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同比提升20%,学生对党的认识更加深入,入党动机也更加端正。二是实践能力大幅提升。2024年,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50000小时,服务人群达5000余人次。三是学风建设成果突出。在学生党员的带动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整体学习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四是组织建设更加完善。党支部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进一步激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提升。
三、艺术党课铸魂:畅通思政教育“专、转、传”之路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艺术党课铸魂:畅通思政教育“专、转、传”之路》获评活动创新类二等次。
艺术与传媒学院党总支聚焦“专、转、传”三个维度,用艺术党课解码红色基因,唤醒活动主体,衍生活性教材,让“小课堂”牵手“大实践”,畅通思政教育新路径。一是用艺术语言“转译”思政元素。以艺术为媒,打造“沉浸式艺术党课”,用戏剧、绘画等艺术语言“转译”党史,视觉叙事重构历史记忆,丰富表达与呈现,让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让党课“走新”又“走心”。
《走进梅兰芳纪念馆:以梅为镜悟初心,以艺化人担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蒲公英志愿者团队前往横山革命新四军纪念馆开展讲解培训活动
“沂蒙山杯”红色文化分享会“新时代人民精神”中国青年公益微电影创作大赛公益讲堂
二是用艺术创作“转接”课堂实践。以“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为抓手,通过助力“非遗贺新春·马灯跃华年”乡村春晚、以“墙绘激活公共空间”“送美育进社区”等活动,延伸课堂边界,打造“行走的艺术党课”,促进“艺术+思政+实践”深度融合,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协同,为乡村振兴插上艺术的翅膀。
助力“非遗贺新春·马灯跃华年”乡村春晚成功举办
“红色画笔先锋队”点“靓”乡村计划获得省市级媒体报道19次
“红色画笔先锋队”点“靓”校园计划
用艺术表达赋能思政教育,实现艺术实践与价值观塑造的深度耦合,形成“创作—传播—再生”的育人生态。在教育覆盖面上,累计开展艺术党课23场,辐射师生党员超800人次;在社会影响力上,获市级以上媒体报道3次,收到社区表扬信3次;在专业成果转化上,孵化红色文创产品15个、校企合作6个、社会实践基地8个,完成红色主题艺术作品300余件,获江苏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二等奖、江苏省工人先锋号、全国高校美育教育教学优异成果奖等多项荣誉。从“盆景”到“风景”,也是信仰的“守望”与“觉醒”。
四、红色铸魂·专业赋能·先锋矩阵——“三维融合”主题党日创新实践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红色铸魂·专业赋能·先锋矩阵——“三维融合”主题党日创新实践》获评活动创新类三等次。
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充分发挥红色资源育人功能和学院信息技术学科优势,创新构建“红色铸魂、专业赋能、先锋矩阵”三维联动的主题党日新模式。
一是以“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轴。构建立体化党建育人矩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学习全过程,实现“党建链”“育人链”“企业链” 的三维贯通。
二是以“数字赋能党建,科技涵养匠心”为驱动。利用AI技术、VR技术等专业所学,将数字技术融入党日活动,建立服务场景,打造沉浸式党建教育新生态,实现红色教育“双向体验”。
三是以“党建+项目”为立足点,让科创成果“活起来”。将党建工作与专业科创、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形成“主题党日引领—科研项目驱动—社会服务践行”的闭环。
“三维融合”模式的构建,打破理论实践壁垒,实现党建工作与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的同频共振。近两年来支部共计获得国家级荣誉21项,省级荣誉107项,校级荣誉300余项。1人提名大学生自强之星;1人在江苏省百万名团干部思政大比武中获二等奖;在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在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中荣获省级三等奖;累计申报省级课题6项。分别获机制创新类和活动创新类三等次。
在继承中发展、在守正中创新。学校党委将立足于民办高校、独立学院的角色定位,进一步总结经验,将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高质量党建持续引领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