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课程思政,基础课老师这样做

时间: 2020-07-11 作者: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为此,基础教学部党总支特别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方案征集活动,摘编了其中部分老师的思考和感悟,以启发老师们对课程思政更多的探索和思考,推动课程与思政的同向同行。


英语老师 窦莹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是《大学英语》老师的使命担当

新时代,英语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推动英语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

其一,要提高认识,强化思想引领责任意识,在传授英语知识专业技能同时,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英语教学的各方面,贯穿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其二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引导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学习西方文化。认清哪些是西方文化中有利于我们发展和进步的东西,哪些是阻碍我们前进甚至把我们引入歧途的东西,吸收那些积极的、进步的、文明的、科学的、对我们发展有利的东西,使其与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助力我们的发展和壮大。

其三,要注意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通过中西文化对比不断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更好的表达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体育老师 党杨

弘扬体育精神,把体育的育人价值体现在体育教学

体育,不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文化、语言,也是一种精神。这种文化和语言不需要翻译,就可以在国际上自由传播和交流,彰显其内涵和精神。如:公平公正、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热爱祖国、遵守规则、不轻言放弃等等。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马约翰先生曾提出体育的迁移价值理论,即“在体育运动中产生的优秀品质是可以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的,体育是培养优秀公民最有趣、最适当和最有效的办法。”

例如:在一场反败为胜的竞技比赛观看时,可以传递永不放弃的精神;在组织学生体能测试时,可以传递顽强拼搏、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组织团队比赛时,可以传递团队合作、集体荣誉、遵守规则的精神等等。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注意深刻钻研,全面分析各项体育运动项目中所蕴含的体育精神,并通过开展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传递给学生,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语文老师 俞秀红

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做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

《唐诗宋词鉴赏》《文学与人生》课程:唐诗宋词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绝好的素材,吟诵诗词,体验中华博大精深文化,会油然而生对于民族国家的自豪感。诗词内容方面,更是课程思政很好的途径,在对优秀作家作品作分析时, 选取能够反映作家爱国情怀、人生境界的作品,如陆游的爱国主义诗篇,苏轼直面坎坷、乐观旷达的词作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散文等等,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怀,注意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梦想,从而让思政教育在专业教育中自然生发。

普通话语音课程:采用辩论赛、即时演讲等方式让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既提高了言语表达能力,又提升了思想修养水平。如辩论赛,学生分组对“人为自己活着快乐还是为别人活着快乐?”“在人生道路上,机遇和奋斗哪个更重要?”“爱人与被爱哪一个更幸福”等辩题的辩论,既锻炼了口才,又接受了一场场思想的洗礼。

物理老师    高礼静


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简单的堆叠,应该是两者的有机融合,以专业课程为载体,向学生传达正确的思想教育。大学物理课程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自然界万物运行的规律,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们对自然的认知。比如,学生们在学习了大爆炸理论后对宇宙的运行机制有了基本认识, 便不会受到各种神学、邪教的蛊惑,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引导作用。

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物理学内容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思想性和方法性,蕴含着朴素但深刻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物理知识构建过程也是人类认知发展过程的缩影,物理学史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考和方法论。深入挖掘这些资源,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物理知识的传授高质高效,又有利于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物理课堂教学之中,做到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具体可以通过深入挖掘物理学史典型案例的人文内核,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物理学史作为对自然界物理现象的认识发展史,它包含了大量反映认知规律的典型案例,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介绍这些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增长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到物理知识传授的显性教育和思政教育的隐性教育相统一。


数学老师   沈仙华


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高等数学》课程作为各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课程思政新的课程教学理念下,需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环节,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积极探索,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在教学大纲中,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和德育目标,在讲解一些数学知识点时,将德育教学无形中融入理论教学实现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目标。这个德育目标是在讲解高等数学中世界发展简史与中国数学的辉煌岁月这部分内容中,强调中国数学发展中的先进性,通过中国的数学家对数学的贡献,激励学生形成中国文化自信的信心。

教学内容方面需要在不改变原来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内容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精心设计教学方法,课程所蕴含的育人内容数学理论知识有机融合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等数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需要教师深入挖掘课程的育人资源,精心进行课程设计,将正确做人做事的道理融入教学的理论知识教学中,激励学生自觉将个人理想的追求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结合在一起。


力学老师   张宏刚


引导学生担当起科学报国的使命

材料力学是学校机械、民航等专业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就其本身的持点而言内容多,理论性、概念性强,计算繁琐,但课程思政的融入,却可以很好的增强课程的思想性和趣味性。

结合古今中外一些重大工程中力学原理的运用和我们国家的“制造业强国战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爱国主义情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结合圆周扭转时剪应力和扭转变形基本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能力,以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通过绘制内力图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工匠”精神,以及认真负责、踏实敬业的工作态度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职业素养;在全面分析查找危险点的过程中,不能有遗露,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的思想,综合分析问题方法;看问题不能偏颇、遗露,更不能凭想象,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一丝不苟工作方法。

数学老师  蔡剑

知识传授水到渠成,思政教育润物无声

大学数学类课程应该以提升数学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挖掘“课程思政”内容纳入数学课程教学作为开展数学“课程思政”的着力点。

比如在学习“第二类曲线积分”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先引出曲线积分知识点,学生大多露出费解和困惑的神情,那么就要复习定积分的相关知识,由定积分的知识很自然的过渡到新的曲线积分知识,学生们马上豁然开朗。进一步,教师可以引申到学生们的学习生活,如:学基础知识对于学好各学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万丈高楼平地起;(再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三创”),创新不是空中楼阁,有基础才有创新,不能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向前,曲线积分本身非常复杂、难解,但是通过将曲线积分转化为定积分,问题就简单明了,迎刃而解。

在讲格林公式时,可以讲乔治·格林本人的故事,激励大家要学习数学家,科学家们身上那种孜孜不倦,勤奋探索的科研精神,珍惜求学的好时光,学知识、长本领,将来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英语老师  杨燕

 

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增强文化自信

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思政”方面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大学英语融入了课程思政使得英语教学的目标更加明确、内涵更为丰富。

其一,大学英语教学应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使其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向世界介绍中国、传播中华文化,将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

其二,将重要时事政治内容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用英文对时事热点进行表述。可采用每次邀请1-2位学生用英文进行新闻报导,挑热点话题进行分享。教师也可以推荐好的学习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实时推送最新时事政治问题的英文表达,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其三将思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以隐性的方式融入学的生活中,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新时代、新使命,大学英语教学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的立德树人教育之路。

特聘教授  张应二


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一、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单靠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育人是远远不够的,要把立德树人的工作,贯穿在高等学校的全部工作中,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在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进行育人的同时,其他各门课程也都要挖掘、渗透“育人”元素,形成与思政课程育人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这一思想: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这一战略举措,影响甚至决定着接班人问题,影响甚至决定着国家长治久安,影响甚至决定着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如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即将面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使命,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围绕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要统筹做好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是近年来由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以及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原因,致使其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单纯的依赖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主渠道是不够的,无论是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还是加强课堂监管,完善教学评价,都只是提升实效性的一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求全课程育人,所有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与主渠道同向同行。只有深入挖掘其他各门课程里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探索各门课程育人的艺术与可行途径,才能有效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于提升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指导价值。

思政老师  陈向阳

课程思政的内涵

什么是课程思政呢?课程思政,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大学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关于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牢牢掌握的思想武器。大学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必须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其与思政课形成综合育人的“协同效应”。

课程思政建设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
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全员、全课程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对工学类专业课程而言,要特别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从而取得更好的课程思政成效。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指导下,率先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好成效,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有益做法。

 

思政老师  王敏

 

课程思政的方法

课程思政是需要设计的。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把课程特点、课程内容和学生的成长规律、道德需求结合起来,潜移默化地将“思政”目标传递给学生的过程。  

设计的核心是融合。要使各门课程之间“同向同行、协力育人”。就要解决好专业课和思政课的融合问题,绝不能硬生生地“嫁接”,而是要巧妙地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模式,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受其中的德育内涵,帮助学生进行道德养成。教师可以在课程的知识体系中挖掘其背后的“故事”,巧妙进行价值观、思想和情感的提炼:如科学家的精神,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哲学观点,认识论、方法论,以及美育价值等。促进学生对相关文化的认同、情感的共鸣,激发专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担当意识。

设计的关键是教师的引导。能够将课程上的既有“思政课”的味道,又没有“思政课”的痕迹,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这是对教师育人能力的考验,也是新时代教师的责任担当。教师应该具有思政意识,具有思政的敏感点,才能引导出学生对问题、文化、情感的激发点,从而促进自生情感变为内化情感,实现感性到理性的思考和反思。

总之,“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的一项重大工程,需要全员的共同努力和探索,任重而道远。各门课程需要一起携手探索,将“课程思政”的建设落地、落实,同向同行,共融共通,共同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3/12/22 11:14:41